【最美退役军人】常海滨:脱贫致富领路人

2019年07月29日 09:46:23 | 来源:运城视听网
|

垣曲县华峰乡马村原来是县级建档立卡贫困村,村里基础设施落后,环境差。2014年时,人均年收入不足三千元。当时从2014年开始,该村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,通过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,村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。在2017年时,村里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一万余元。而这一切都与他们的村党支部书记——退伍军人常海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
2011年,年仅30岁的退役军人常海滨,当选为马村村委主任,2014年全票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。就在记者了解过程中,村委会同时来了两位“特殊”的客人。

国家统计局垣曲调查队

哪位是常书记,我是(国家统计局)垣曲调查队的,来做个调研,关于咱们村开展消费扶贫,促进精准扶贫的调研,需要了解咱们村的情况。

在会议室里,国家统计局垣曲调查队的调查员们在调查该村情况时,记者大致了解常海滨近几年带领村民致富的主要事迹。

国家统计局垣曲调查队:村里贫困户是161户,贫困人口是441人,村里是否成立了合作社等集体经营形式的企业?

马村党支部书记常海滨一个冷拱棚,占地27亩,14个冷拱棚,有14户贫困户通过冷拱棚产业每年的收入可以达到一万一二,已经实现脱贫。

马村曾是垣曲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村,常海滨深知只有产业扶贫才能增加村民的收入,他争取到40万元的扶贫资金,在村子里发展了30亩冷拱棚种植经济作物,村民的收入发生了巨大改变。

马村党支部书记 常海滨

第一年我们种的是甜蜜蜜西瓜,第二年我们种的是螺丝椒,现在我们种的圣女果。过去老百姓周边务工一年拿到3000元钱,种了冷拱棚后他每个月可以拿到3000元钱,圣女果生长期3个月,现在每一个棚管理者能拿到九千到一万块钱,平均每一个月就能拿到三千块钱。

之所以要将扶贫资金用于发展冷拱棚种植,是因为常海滨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。

马村党支部书记 常海滨

长期发展村民可以学到技术,可以自己去做冷拱棚,发展圣女果、西瓜。目前,原先在我们大棚里务工的,学到(技术)以后,到别的居民组已经建了两个棚,自己开始种西瓜了。

如此一来,贫困户实现了从产业脱贫到技术脱贫的转变,征得村民同意后,他将扶贫资金带来的收益按照比例分配给更多的贫困户。

马村党支部书记 常海滨

每一个贫困户管理一个棚,总收入的80%是他的工钱,20%留给村集体,村集体用这20%再补给那些无劳动能力的一些贫困户和村里的一些公共事业。

常海滨告诉记者,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部队他不让一个新兵掉队,在村里他更不会让一个贫困户掉队,这一举措也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。村民的信任也给了他更大的干劲。

马村党支部书记 常海滨

偶尔一次我们在饭店吃饭,在我旁边坐的就是现在的鸡场老板,他和他的朋友在一起聊,想选一个鸡场,新建个大型鸡场,我听了以后非常感兴趣,当时是脱贫期间,鸡场要是能建到我们村,考虑到能解决好多务工问题,当时就主动上去跟他搭讪。

双方达成意向后,凭借着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,常海滨一天时间在村里流转了40亩土地用于鸡场建设,两天时间成功将华北地区最先进的养鸡场落户到了马村。一期工程在施工期间村民务工收入达到10万余元,建成投产后为贫困户争取6个长期固定岗位,月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。

马村党支部书记 常海滨

随着后期还有三期四期五期,下来这个鸡场总共能给我们解决三十多个贫困岗位,可以说这个鸡场给我们脱贫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效益。

8年时间,常海滨将原来环境差、治安乱、人心散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变成了如今村容整洁、民风淳朴、生活宽裕的美丽乡村。在他简陋的办公室里,醒目的提醒台提示着他要时刻心系群众,背后的党徽时刻照耀着他不忘军人本色。

马村党支部书记 常海滨

主要想把村委会打造成家一样,让村民感觉村委会就是家,村干部有什么事情当做自己家的事情来办。

军旅生涯时,让常海滨深深烙上了人民子弟兵的本色,扎根基层后,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自己的使命,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。

马村党支部书记 常海滨

五年的军旅生涯,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,这些也让我在近几年的村委工作中受益匪浅。今后,我会以军人的作风团结群众,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,继续做好一名基层工作者。

我们相信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村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。

编辑:王一凡 责编:李英

值班主任:晋娟



热点新闻

    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