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博物院的“龙”文物
龙年大吉,新春如意!《山西话》给您拜年啦!《山西话》甲辰龙年特别节目“三晋寻龙记”和您一起在山西分享“龙文化”!我是璟阳,本期“寻龙记”从山西博物院中打开,为您介绍龙形觥和彩绘龙盘。
在古代,觥可是很重要的一个酒器。“觥”这个字是左边一个角,犀牛角的角,右边是个光字。根据它的字形来看,最早的酒器大多是用犀牛角、牛角做成的,把牛角挖空,来当喝酒的角杯。大家应该很容易想象的到吧。所以今天为您介绍的龙形觥,它的形状实际就像一个犀牛角的酒杯——它应该是比较原始的觥,后期的觥做成了其他动物的形象,我们统称为“兽形觥”。
这件龙形觥高19厘米、长44厘米,它的前端被塑造成类似龙的样子,长有两只朝上的角,龇牙咧嘴,露出尖尖的牙齿;而器身上的装饰纹样以龙和蛇为主题,有大小龙、蛇、鳄鱼等动物共20多条。造型优美,形象生动,堪称是实用与艺术的完美体现,是中国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第一个高峰时期的代表作。曾被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唐兰称赞为“稀有的宝物之一”。
据古文献记载,晋南被称为夏墟,是夏族人聚居的中心区域之一。夏代被商代消灭后,有一支夏族人逃到了晋西北,被商代人称为“鬼方”。他们在晋西北生活了很多年,繁衍出许多氏族和宗族。所以,龙形觥器身上的龙、蛇、其他水族应该就是这个族群的反映。那鳄鱼纹饰又是怎么回事呢?这也是龙形觥最奇特的地方,这在全中国的考古发现当中可算是独一份!这实际反映了古代气候的变化。3000多年前的商代,山西、河南这一代区域的气候还是比较温暖湿润,植被茂盛,就像今天的长江流域。大象、犀牛、鳄鱼等等这些今天生活在热带的动物在山西都是比较常见的。所以龙形觥上的鳄鱼纹恰恰是山西古气候演变的证据之一。
介绍完龙形觥,下面为您介绍另一件文物,彩绘龙盘。
彩绘龙盘是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的代表性器物。它质地为灰陶,直径大概三、四十厘米,在陶盘的内部描绘有一个盘曲的朱红色龙纹。这条龙的样子比较特殊,它长着蛇的身体,鳄鱼的头部,口中吐出一条类似禾苗形象的舌头。
那么,龙盘是用来盛放物品的器皿吗?要知道,陶寺龙盘的烧制火候很低,彩绘是在陶盘烧制后才绘制的,非常容易剥落。所以,陶寺龙盘只是一种祭祀器而并不是实用器,可能是当时人们祈雨或者祈求丰收时使用的重要礼器。
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,陶寺遗址历经了几十年的考古发掘,在这里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城市、宫殿、王墓、青铜器、观象台、文字和宣誓王权的礼器等等。而彩绘龙盘的发现,说明陶寺龙山文化时期,在中原地区有一个活跃于“尧都平阳”,以龙为族徽、以陶唐为名号“协和万邦”的方国。这一切都表明,位于黄河流域的陶寺遗址已经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形态,而中华龙文化意识已经在这里形成了。
听完以上两件文物的前世今生,是不是很想亲眼来看看这件文物的模样呢?欢迎大家在龙年到山西博物院参观。
责编 赵蒙蒙